我們致力于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為客戶提供Q板,E板,N板掛牌,幫助企業融資,促進交易,為股權定價,發現價值,利于股權質押貸款牌。目前已經推薦870家企業。
提升企業形象,增強企業公信力、名譽、員工忠誠度 有利于人員招聘,企業擴張,降低企業自身信用風險
開展股份報價轉讓業務,通過規范運作,可以促進企業盡快達到創業板、中小板及主板上市的要求。
根據按需融資的原則進行融資。提升企業經營業績、促進企業順利成長、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
2013年上海股交中心掛牌企業共計532家,到2014年9月底這一數字已快速上升至1860余家。掛牌企業高速增長的背后,隱藏了中小微企業最為迫切的需求——融資。“我們堅持一個立場,即解決好企業的融資問題,并立足上海服務全國。”上海股交中心總經理張云峰表示。
服務全國——掛牌企業“區域性”正逐漸消失
回顧近年來我國場外市場發展歷程,全國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與上海股交中心、前海股交中心等多達30余家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相繼興起壯大,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規范企業治理、促進企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中,融資能力強、交易較為活躍的上海股交中心逐漸成為其他地區企業的選擇。截至9月底,海南三亞、江蘇揚州、山東菏澤、廣東韶關等地區已與上海股交中心成為合作伙伴。
事實上,各大商會、協會對接上海股交中心的步伐正在加快。上海市江西商會、上海市湖北商會等分別組織會員企業家走進位于張江的上海股交中心,現場體驗、實地考察,進一步增強會員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信心。
在張云峰看來,傳統意義上的區域性市場的“區域性”正逐漸消失,演變成在市場化競爭格局下全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份額的占有。盡管當今國際上區域性市場的稱謂尚在,地域特色和風格尚在,但服務范圍卻是完全開放的。
掘金全球——打造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立足上海服務全國已不能滿足眼前的發展和市場需求,上海股交中心開始將眼光瞄向全球,“創新+開放”成為新目標。
事實上,上海股交中心在國際業務方面已經有所嘗試,去年就已經吸納包括韓國、我國香港、羅馬尼亞的4家合格中外合資企業前來掛牌,并且實現了融資交易。
同時,作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在上海自貿區推出各類產品的國際板一直被國內國際投資者寄予厚望。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秘書長李軍介紹,上海自貿區正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其中上海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正在加緊籌建。
據悉,上海證券交易所已經成立了自貿區交易平臺籌備小組,專門負責研究完善該平臺的建設方案。上海股交中心不僅是其中的參與者,也是這一平臺的股東方。
“該平臺業務可能涉及金融衍生品、理財產品收益權、應收賬款轉讓等方面,不論是產品標的還是投資者都將對國際開放。”張云峰介紹,自貿區內的企業掛牌以及境內機構海外發債、境外機構境內發債都將有所突破。
此外,上海股交中心還希望在監管機構允許的條件下,嘗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研究探索眾籌、私募股權基金發行業務,并在重組并購等領域做一些嘗試。
促進場外市場——俯下身去貼近投資者
如何營造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良好發展環境,如何合理布局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格局,已成為擺在資本市場各界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國際的經驗來看,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劑良藥。
申銀萬國證券建議,要放開場外市場發展,基于場外市場以專業的機構投資者為參與主體,其監管模式要區別于公開市場。要以市場準入監管、交易行為監管、信息披露監管等內容為支柱,構建專門的場外市場監管制度。
此外,場外市場的流動性問題也阻礙了市場前進的步伐。8月25日,為提高活躍度,新三板推出做市商制度。
對此,張云峰表示,做市商交易方式雖適合場外市場,能夠起到平抑風險、合理定價、活躍市場的積極作用,但這些作用的發揮依然需要有基本的流動性做支撐,然后在做市商的推動下讓交易活躍度錦上添花。如果缺乏基本的流動性,做市商交易方式也很難有所作為。
“能否真正提高場外市場的流動性,關鍵在發展買盤,這也意味著服務機構必須俯下身去貼近投資者。”張云峰直言,在資本市場中實行的所有交易方式,包括競價交易、協議交易、做市商交易等,都只是資本市場服務的一種手段,它跟一個市場的姓“資”姓“社”、市場的優劣沒有關系。
本文來源: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